刘玉乐教授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论文报道细胞自噬的新功能和叶片淀粉降解的新机制

  2013年4月5日,刘玉乐教授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上在线发表了标题为“Autophagy Contributes to Leaf Starch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细胞自噬在叶片淀粉的降解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该工作发现了叶片淀粉降解的一个新机制和细胞自噬的一个新生理功能。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以淀粉的形式储存下来。根据合成的时空差异,淀粉分为储藏淀粉和叶片淀粉(又叫瞬时淀粉)。其中,叶片淀粉白天在叶肉细胞内合成积累,晚上被降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叶片淀粉的降解只发生在叶绿体内部。
  刘玉乐研究组发现细胞自噬这样一个非质体的途径在叶片淀粉降解中也有重要作用。他们发现细胞自噬抑制剂处理、沉默和敲除自噬相关基因导致植物叶片淀粉过度积累。此外他们发现叶细胞自噬活性在夜间叶片淀粉降解过程中上升,发现叶绿体外有小的淀粉粒类似物(Small starch granule-like structures,简称SSGLs)并证明了SSGLs具有淀粉属性;发现SSGLs能够与自噬小泡共定位;发现抑制细胞自噬导致液泡定位的SSGLs的数量减少;另外,他们观察到叶绿体的质体微管结构(stromule)在夜晚增多且SSGLs能够出现在质体微管类结构中。这些结果表明:叶绿体中的SSGLs可能通过stromule输出到细胞质中,随后被自噬小泡包裹送入液泡中进行降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刘玉乐教授继首次报道细胞自噬参与植物先天免疫应答以来(Liu, et al., 2005, Cell),在植物细胞自噬生理功能上的又一重大发现。清华大学生命学院08级直博生王燕及11级硕士生余冰洁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玉乐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GBSSⅠ-YFP标记的SSGLs结构能够通过基质微管输出到叶绿体外并且被CFP-ATG8f标记的自噬小泡包裹送入液泡进行下一步的降解